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创新 > 学术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

编辑:管理员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于:2015-11-09 浏览次数:

人才培养定位是办学主体对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理想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办学理念的具体呈现。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主要体现在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四个维度的组合上,其现实地“型构”出高等学校“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清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制定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人们习惯地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任务,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本科高校则是培养学术型或理论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以此区分高校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据此揣度:“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迫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微词或垢病于地方本科高校在走“职业院校化”之路,是在抢占职业院校的“地盘”。这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应用型人才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了解甚至误解。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家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从学术型或理论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在观念上清晰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是思考和解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论前提。为此,地方本科高校的这种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必须明确:地方本科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何异同,是否会出现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或混淆不清的状况,等等。

关于应用型人才,目前尚无权威性界定。有研究者把应用型人才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川有研究者则把应用型人才解释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凡此种种,均未超越“理论与应用”二分式的区分,即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区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并从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视角定义或解释应用型人才。其实,“理论和应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应用,既包括操作性技术应用,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等。如果说操作性技术应用缺乏学术的属性规定;那么,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则理应属于学术的范畴,只是在学术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方面与理论探究性的“学术”有所差异和不同,并没有学术和职业的高低之分。因此,对“应用”的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学术”从“应用”中剥离,应把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应用纳人到学术的范畴中;否则,难以对应用型人才做出性质、类型、层次及规格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分类,也难以清晰地表达职业院校与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异同。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一是技术操作型应用人才,强调按岗位培养,要求掌握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熟练技术,具有较强的岗位对应性;二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强调按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要求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应用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能力。而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则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这种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职业群和行业而不是岗位,所以,在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并不过于强调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岗位对应性的操作能力,而是强调其既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如对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等。如果对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这种应用型人才分类,则可以划分为工程型、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以及以知识保存和传播为职业的服务型人才。这种分类依据的是社会分工、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学术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没有学术和职业的高低之分。

(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虽然从类型划分的层面可以把应用型人才划分为不同类别,但地方本科高校应培养哪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无论师范院校转型、单科性的工科或理科转型以及“专升本”等地方本科高校等,几乎都以“综合性大学”的“身份”培养应用型人才,缺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应有的类型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学科及专业优势。

2.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如“专升本”、单科转型为多科或综合性的地方本科高校以及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等,其实仍保留着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项从需求与服务的关系层面分析如下问题:一是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应用型人才不同层次需求上的比例;二是高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层次分类上的数量规模,在此基础上,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层次上的量化比例。但现实的状况是,由于各地方本科高校都在极力扩大本科生的比例,已经出现人才培养的“过度教育”或“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而且造成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之间的“剪刀差”。所以,地方本科高校还是应该审慎决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问题。

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应不同,但在地方本科高校,出现类型相同但层次不同或层次相同但类型不同的情形,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时,必须区别对待,分类、分层地定位规格要求。如同类型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的规格理应有明显的区分。但在现实中,区分度则更多地体现在修业年限上或专科是本科层次规格要求的缩减等。这种状况,不利于专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甚至会出现知识结构上不如本科、能力结构上不如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等情形,导致培养出来的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缺乏职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缺乏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育人的整体功能性、活动的序化性以及设计性和调控性,同时又具有人财物的供应与消耗共存等属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效能的基本保障。基于人才培养的现实,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应立足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

(一)强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专业既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学校教育融人社会、引领社会以及参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所以,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不能孤立或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现实及需求,自我封闭为“知识”的孤岛。如果说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像研究型高校那样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端科学研究,但可以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把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介绍和引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或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把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等,以便增强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和产业界的“天然联系”,也是从根本上避免学科专业建设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一是转变“强理论探究、弱实践应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依据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能力和人才培养定位,把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把学术研究转向知识的开发和应用性知识的转化上,凸显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应用性特色;二是转变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及强知识、弱技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把“知识”传授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彰显学科专业建设的知识应用性价值和目标;三是转变单纯满足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模糊认识,强调学科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纠正盲目追求学科齐全和过量增设“新、特、热”专业之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统领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改组、重组或创建等系列工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审慎决策和战略性规划。

(二)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已在体系上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块砖组合”式的课程设置,构建出“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但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导向上,依然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应用性、技能训练性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这不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转变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的框架,构建“基础+专业”和“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设置框架,搭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四大课程体系平台,加强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应用、创业与生涯规划等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

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一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这就要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转变理论知识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又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联系,加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生产性和生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层面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从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把理论与实践通过实习实训结合,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和技能操作等实践应用的能力。

(三)完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是高质量、高效益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人财物投人制度和政策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缺乏实践经验或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即使开设实践性、应用性或技能性课程,也难以实现课程目标。就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却普遍较弱。也可以说,在系统的学术知识上这些教师占有优势,但在动手操作或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缺乏经历和经验。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局限了实践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也必然使之在课程教学中弱化实践和应用,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不是是否合理的观点争论,而是现实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否则,会因为教师队伍的原因,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加强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融人、参与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长效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地方政府,具有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既有利于学生在基地顶岗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又能够利用高校资源对置换的人员实施离职培训。校地构建合作平台,包括项目联合、校地共建基地、合作培养等,既是双赢的举措,又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的多方合作,同时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融人社会、服务社会构建了“走出去、引进来”多层面的平台。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是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基地、校地合作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人财物的投人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只有依据不同的建设项目决策人财物的配置方式以及相关政策,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学科专业建设,仅作建设方案或文本性规划是难以达成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必须有人财物的投人,其中经费是关键。平均配置经费则难以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优势,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合理地区分品牌类学科专业、重点类学科专业、强化类学科专业以及精品类课程、优质类课程等,以便制定相应的配置方案和制度政策。

在如何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方面,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采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其他一些评价方式,但最关键的还是高校自身质量监控。我国高校习惯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咨询性、反馈性等动态监控和评价相对较弱。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动态质量监控机制和体系,成立质量监控机构,制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组织、有制度、有指标地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鲁东大学  刘焕阳 韩延伦)

摘自: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友情链接:
电话:0510-85502763 传真:0510-85502663 招生咨询电话:0510-85509888、85522008、85503999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无锡太湖学院 © Copyright 2015 www.w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835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