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健康医学院顺利举办第二期“学术沙龙”科研交流活动

编辑:健康医学院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于:2025-09-26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5日下午,健康医学院第二期“学术沙龙”科研交流活动在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由学院科研秘书组织,聚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经验与专家反馈意见,旨在为院内教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分享申报策略、专家评议要点及跨学科合作机会,促进研究思路碰撞与项目合作深化。学院副院长宋绍征、副院长王一川、学院青年博士及多位教职工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王一川副院长致辞。他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支撑。本次沙龙聚焦申报实务,希望通过五位老师的案例分享,帮助大家把握申报要点、规避常见误区,提升项目书质量,增强申报信心。他鼓励教师们积极交流、互相启发,形成“以老带新、跨学科联动”的良好申报氛围。

杨晨晨博士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成功”经验总结与策略》为题,结合其食管癌研究方向,系统剖析了项目创新性凝练、科学问题属性界定、研究方案逻辑闭环等关键环节。她以“如何避免新瓶装旧酒”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在延续性研究中清晰界定工作边界、确保科学问题新颖性的策略与方法,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刘晓昕博士从专家评议意见的细致分析入手,围绕“科学问题价值的凸显与机制深度验证”展开深入探讨。她指出,申报材料中常存在“科学问题表述宽泛”“机制研究流于表面”等问题,并结合自身在肝脏疾病研究方向的经验,提出应从临床实际需求中提炼具有明确应用导向的科学问题。她强调,机制研究需注重多层次验证,尤其在靶点选择、功能实验和转化路径上应形成闭环证据链,避免“为机制而机制”的研究设计。

鲍倩艺博士结合其在肾脏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指出,尽管评审专家对其研究思路以及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价值普遍给予认可,但申请人的创新潜力还有待提升,项目最终未能获得资助。由此总结出三点重要建议:首先,应更加注重对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与整合,即使暂无顶级期刊发表,也要通过扎实的预实验数据、专利申请等方式充分展示研究的连续性和发展潜力;其次,可积极寻求与高水平团队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提升研究的显示度与可信度;最后,应在申报书中进一步明晰研究的阶段性规划与长期目标,突出其在理论创新与应用转化方面的潜在价值。

李金蔚博士围绕"国家需求与科学问题契合度"这一核心评审指标,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立项依据中实现政策导向与学术前沿的有机结合。从政策导向与学科前沿融合的角度分享了立项依据的撰写策略。她指出,申报者需清晰阐释项目与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战略、区域产业布局或重大疾病防治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避免“为贴合而贴合”的生硬表述。

曹燕博士从材料设计与递送系统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预实验设计、研究基础展示和立题依据构建三大关键环节。她特别强调了前期数据对项目可行性支撑的重要作用,为青年教师首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了完整的准备框架。

在五位博士分享结束后,上一年度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刘谆谆博士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认为,申报过程本身一种成长,“迈出第一步比结果更重要”,并巧妙比喻:“撰写基金项目如同编剧创作剧本,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是打动评审的关键。”

随后,宋绍征副院长对各位教师的分享予以充分肯定,并围绕“主动出击、精准布局”展开总结。他强调,青年教师应积极把握各类基金申报机会,包括市级课题培育等项目,逐步积累经验。宋院长还结合实例,从标书撰写、论文提升到方向选择,系统分享了提升中标率的务实策略,鼓励大家“不要过度在意一时得失,而应在持续优化中等待机遇”。

王一川副院长则从科研生态与协作文化的角度进行展望。他指出,在高竞争强度的学科领域中,差异化选题与叙事能力尤为重要。他鼓励教师以“田忌赛马”的智慧找准自身优势方向,同时加强跨学科、跨层级的民间交流,让学术沙龙真正成为“自下而上激发创新、凝聚共识的平台”。王院长表示,学院将持续支持此类非正式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进的科研氛围。

本次沙龙在热烈而务实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不仅深化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理解,更增强了科研合作的信心与动力。学院将持续依托学术沙龙这一平台,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科研创新与学科建设迈向新台阶。

图文编辑:王朦

审核:王一川


友情链接:
电话:0510-85502763 传真:0510-85502663 招生咨询电话:0510-85509888、85522008、85503999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无锡太湖学院 © Copyright 2015 www.wx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83598号-2] [苏公网安备32021102001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