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管理员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于:2016-05-03 浏览次数:
新燃的烛,暖过了整个屋。淡黄的烛光照亮了四壁。灯光映照着我,使我迷失进入了脑海深处。一只蛾萦萦绕绕,引导着我的思绪进入了那些年的印象。
围绕着烛光,蛾在空中乱撞,迷乱在无尽的昏黄中。一人,迎风屹立在高高的山岗上,须发飘飘,依旧挡不住的是那一身正气凛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大诗人陆游反复吟诵。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始终不改爱国之志的南宋诗人,他的记忆也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的精神坐标,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照耀士子秉道正行的路。记忆,是延续,是维系上千年的中国精神。从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至林则徐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至鲁迅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那些年,记忆,是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灵魂。
烛光氤氲,烛泪缓缓滴落,凝结成的是无尽的忧思。随着记忆的舟,我也随之荡到了民国的那些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余老先生的眼中,那些年的记忆亦或是那源源不断的乡愁。故土是空间的,物质的。故乡是“地方”,是脚下的一片土,是可以触摸到的空间的存在。然而故土最终却会成为时间的;精神的。因为那种被称为“乡愁”的———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记忆。经历了战乱,经历了离别,忍受了孤独,承担了潦倒,那些年,关于乡愁的记忆,刻骨铭心到魂牵梦萦。
烛,一点点短了,蛾也似倦了般,静静趴在窗边。
晚风渐起,透过窗的缝隙,我也感到了阵阵凉意。烛焰在风的间隙中,左右摇摆不停,一切都看不真切,似是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候,我总喜欢窝在爷爷的怀中,听爷爷骄傲的诉说那个年代,抗日战争中那些战士们的英勇。也曾讲述了那满城的废墟,流淌在地上的如河般的血液,满脸的灰黑,或站或倒的勇士们,那些只曾在电视中出现过的画面,远远无法表达那些年的满城的哭泣。如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了,我们已经永远无法体会曾经的祖辈们的萧瑟。但,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的奋战。愿,那些年,惨痛的记忆,随着丝丝细风,烟消云散。
寒霜降,打落了碧草上丝丝繁闹;寒夜中,只有烛光在静静散出微微热光。犹记得,童年那时,与小伙伴们一起摸打滚爬,被称为“混小子”的日子;不能忘,许多年前,因放学贪玩归家迟,因考差了,因弄脏了衣服而被训斥的日子。青春年少,仍如昨天,转眼已是物非人非 风已沧桑,水已沧桑,山本无忧,因雪白头,水本无愁,因风起皱。那些年的记忆是逐渐磨去的青春的棱角,是岁月沧桑留下的成长的老茧。青春是宝贵的,青春是成长的洗礼,是疯狂,是轻率的记忆,是成熟留下的烙印。青春,经历了过错,经历了爱恨,饱受了挫折。那些年,关于青春,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可触及的净土。愿,那些年,关于青春的记忆,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无法记忆长远的过去。但人类的那些年,却代代相传。那些年,引以为傲多娇江山的记忆;那些年,爱不释手如故人般的书卷;那些年,无法忘怀丧国辱国的记忆;那些年……,那么多的记忆,如蜡烛般,一点点从头燃到了尾。
蛾一头撞进了火光之中,消失殆尽,烛只剩烛泪仍维持着微光,摇摇晃晃,微风轻轻扫过,终也熄灭了。
黑暗中,似还见一缕青烟在冉冉上升,那些年的记忆,在屋中,如星星般,熠熠闪光,我,不禁细数着……
大学生记者团 潘静